浙大一院王仁定教授团队发现监测BKV肾病新型标志物:尿液与血浆dd-cfDNA同测可辅助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调整

——

肾移植领域无创监测取得重要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仁定教授团队近期取得重要科研突破。该团队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d-cfDNA) 在尿液和血浆中的动态变化,有望成为监测肾移植受者BK多瘤病毒相关肾病(BKVAN) 治疗反应的新型无创生物标志物,为临床精准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提供关键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nal Failure》期刊

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


BKVAN监测难题与dd-cfDNA潜力

BKVAN是肾移植后移植物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主要诱因之一。现有的BKVAN监测手段(如BKV血症检测和组织活检)存在敏感性、侵入性和时机方面的局限性dd-cfDNA作为一种无创生物标志物,凭借其较短半衰期,能够实时反映移植物状态,在BKVAN调药过程中同时监测/鉴别诊断排斥反应BKV损伤,给药物调整时机提供无创诊断依据。


研究设计与成果亮点

这项研究纳入了25名经活检证实的BKVAN患者,并根据免疫抑制剂调整时机分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减量组(CISR组,n=20)和活检前早期免疫抑制剂减量组(EISR组,n=5)CISR组在确诊或高度怀疑BKVAN后开始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EISR组在活检确诊前就已经开始接受免疫抑制剂减量治疗。


在治疗初期,CISR组的尿液dd-cfDNA水平较高,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下降而在治疗过程中,血浆dd-cfDNA有效识别了CISR组2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EISR组由于早期干预,其dd-cfDNA水平处于较低且相对稳定的状态。CISR组相比,EISR组患在活检时的尿液dd-cfDNA水平显著更低(3.69 ng/mL),且在随后的6个月随访期内,其尿液和血浆dd-cfDNA水平均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结果提示,早期减少免疫抑制剂可能更有利于快速控制BKVAN病情,减少对移植物的损伤。另外,有意思的是,在一例调药过程中出现血浆dd-cfDNA升高的患者中,穿刺确诊临界改变,而SV40染色持续阳性,提示在BKV损伤恢复过程中,SV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总结与展望:动态监测指导精准治疗

研究表明,CISR组与EISR组患者的dd-cfDNA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模式,这不仅反映了治疗策略的差异,也凸显了dd-cfDNA在指导临床决策中的潜在价值。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工具,监测dd-cfDNA的动态变化有望帮助临床医生实时评估BKVAN患者的治疗反应,为个体化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